《微媒体论坛》:对话医学前辈:协和学子万文徽的杏林往事
返回列表 发布日期:2017.08.30
协和学子万文徽的杏林往事
访谈背景:
近期,协和医学院在校生“感恩梧桐树项目”与协和校友会一起,为准备9月初举办《传承协和精神、感恩母校培育暨章央芬副校长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协和百年华诞,访问了一些1956至1965曾入协和医学院就读的学生,回忆母校及师长的辛勤培育及自己对母校及师长的眷恋感恩之情,并畅谈奋斗经历,以回忆那特殊年代中老协和的历史。
为此目的,“感恩梧桐树项目”郑玥、费凯伦、田啸、马嘉阳及周小玉五位同学于2014年6月7日访问了协和1959年入学的万文徽老师。访问时,参加的还有微媒体医界联盟主编贾悦。
导读:
曾经是协和的学子,1959年入学至今55年了,1968年离校至今也有46年了。多年来,母校的培养、师长的教导早已成为鞭策我作人最珍贵的宝贵财富,我将永远铭刻在心。
———万文徽
1957年协和医学院停办,经1958年大跃进,1959年国家再次批准成立8年制协和医学院,取名为中国医科大学,迎来了当时第一批(当时定制60人,实际招收65人)8年制学生。入学成绩超过了清华,国家很重视,“办学定位是:医学精英教育。办学特点是:小规模,严进、严出、严要求;重视基础和素质教育;着力培养自学能力、思维方法、实践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临床追寻机制;教学方式多样化,重视实验,尽早接触临床”(摘自张之南教授文章)。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称这所学校是“小宝塔尖”。
这班学生在新中国成立时只有7~9岁,在大学漫长的求学历程中,伴随着共和国的苦难而成长。一入学就赶上了反右倾,紧接着是全国三年自然灾害,各种“改革”不断,1966年又卷入了文化大革命。本来应该是1967年毕业,延续至1968年才离校。根据毛泽东主席6.26.“将医疗卫生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体育馆宣布:中国医科大学、北京第一医学院、北京第二医学院、北京中医学院的毕业生统统分配到西北五省去。经过两个月的毕业教育后,只用了两天时间,学校6、7两个年级120余名学生就分别被分配到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五省,绝大多数同学被指定到县以下单位报到。所以,从协和走出的这拨学生的确见证过共和国的那个特殊时代,也见证了协和历史中所走过的一段不平常道路。
眼前的万文徽教授已经74岁了,身上仍然散发着那一代知识女性特有的气质,带着那种严谨、踏实、谦虚的精气神。
万文徽,研究员。1940年出生于北京,1959年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疗专业,1967年毕业。1975年调入北京肿瘤防治研究所,从事肿瘤免疫诊断研究。1985至1988年赴美国学习工作。1995至2002年担任北京肿瘤医院(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检验科主任,倡导该科在常规临床检测项目的基础上,开展肿瘤标志的临床检验及相关的科研与教学,形成了肿瘤专科医院检验科的特色。
主持人:万老师当年为什么选择协和医学院?可否简单谈谈求学经历。
万教授:当时家庭生活极为困难,父母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坚持培养我、鼓励我认真学习,尽可能为我提供最好的教育机会。从小受父母的教育,就树立了学医“治病救人”的志向;自己本身对医学也感兴趣,又得到父母和老师的支持,恰好1959年高中毕业时赶上协和招生,就报考了协和。
一进入协和,先在北大生物系学习三年,为我们奠定了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1962年回到协和,开始两年读医学科学基础课程,学习压力很大。五年级末进入临床医学基础课,六、七年级入医院学习临床医学,按原计划八年级应作实习医生。无奈,七年级末文化革命开始,使我们丢掉了最后一年学习机会。
在大学期间,印象最深的是,感到从黄家驷校长、章央芬教育长到所有老师,无论搞行政还是搞教学,无论是教授还是助教、至技术员老师对学生都很关爱。为我们创造了无比优越的学习环境及条件,老师们备课认真、讲课生动,包括年轻老师为我们制作教学标本和模型,真可谓是精益求精。
从进入北大开始直至文革前,黄校长曾多次向我们强调:要作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三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并对我们讲“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虽然,文革中这些观点也受到批判,但现在想起来,仍像当初聆听老校长教导时的感觉一样,认为的确是经典。
进入临床学习,我们受到独立分析及判断患者病情能力的培养(老师从书写病历开始,手把手教,收病人、做化验、查房、分析讨论,病理讨论会等临床实践),老师们对经手的每一位就诊患者的病情都是持高度认真负责、追究到底的精神,他们医术高超、严谨而有耐心。这种治病救人的踏实作风为我们树立了终生学习的榜样。
此外,从上大学起,每学期学校都安排下乡劳动,或去农村搞四清。记得我们班就参加过3次四清。直到1965年最后一次是全校到湖南湘西,历时半年。
1966年开始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医大6月6日停课。党团组织停止了活动,同学们学习人民日报社论领会精神、写大字报、批判老爷卫生部、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串联……1967年夏天,四川武斗时,我参加了卫生部组织的赴川支左医疗队,去了3个多月。1967年又随全国626西北医疗队赴甘肃张掖地区(地处祁连山脚下)半年。从到四川亲眼所见的武斗结果、到甘肃所见到的群众贫困,联想到老师们靠边站、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因观点不同产生的隔阂,还联想到我们所失去的宝贵的学习时间……年轻的自己感到文化革命带来的危害,想到这场运动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个人损失都是巨大的。
1968年当时的6、7年级分配后,其余1、2、3、4、5年级的同学也于1970年被分配离京。
文革后期,章央芬教育长冒着再次受批判的危险,创造条件召集医大的同学们从基层回校进修、补课、考研——改变了这些埋没在最基层的协和同学的命运、同时为国家医学事业培养出了众多骨干精英。这真是教育长所作的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主持人:可以谈谈工作经历吗?听闻万老师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为什么后来从事了科研工作?
万教授:念书时,特别是进入临床学习后,我逐渐希望毕业后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原因是,林巧稚老师曾是我们多少女医学生崇拜的偶像,林老师带出的一代妇产科医生像姜梅、许行、连丽娟等大夫都是我非常崇敬的老师,我很想像她们一样为女患者服务;再有,我肤浅地认为,妇产科除了存在妇女特殊的问题外,治疗时也需要全面的内科知识及外科手术。
尽管自己心中有着理想和志愿,但我所经历的年代正是没有个人选择可能的时候。虽然,我在西北医疗队时趴在老乡的木板炕上接生过、毕业后在陕西农机配件厂为厂里的职工及很多复员兵的媳妇接生和治疗妇科疾病,但大多数时间是买药、给药、打针、换药。我感到唯一安慰的是努力为厂里家属院的孩子们作疾病防疫,即便隔墙的工厂发生了麻疹、猩红热、白喉,我们厂区的孩子们居然没有一个传染上。
1975年我调入北京肿瘤防治研究所,领导分配我从事肿瘤免疫诊断研究。1993年我所要建新医院时,只缺检验科。领导希望我去筹备、征求我的意见,我利用两个月时间、到北京近20家医院检验科进行了参观,考虑后同意了。因为我想,虽然,我对检验领域是外行,但结合我多年进行肿瘤免疫诊断研究的基础,可以为肿瘤专科医院的检验科作些事情。再有,国内检验界仪器化、机械化真正开始是90年代初,所以考虑可借此机会学学干干。
主持人:临床和科研在研究方法上有什么差异?
万教授:我个人认为,临床直接面对患者,紧迫地需要解决措施,所以,更注重实践效果,达到80%~90%也不会嫌多。而科研需要探索,首先要看苗头,哪怕初始只有20%~30%,也是值得期待的。
科研需要敢于尝试,不要幻想一步成功,当然尝试的基础是:目的要明确——根据临床需要;具体实施要有根据、有道理;思考问题头脑要清晰。
医学临床和科研本身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尽管人民对医学寄予很高的期望,但医学并不是万能的,能依靠医学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临床中所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及研究的。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医技科室在医院的重要性以及辅助科室和临床科室的关系?
万教授:医技科室是临床科室的辅诊科室,是重要的,无论超声、放射、病理、核素、检验等等缺一不可。辅助科室是临床医生诊断的保证,需要准确地提供信息,作为认识患者疾病、决定治疗策略的根据,特别是为临床监测患者疗效和复发、以提前准备防止恶化提供了临床依据。是医院不可或缺的部分。
主持人:时间过得真快,最后希望万老师能讲讲您这么多年来做学问的心得体会,对后辈说点什么吧。
万教授: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部分人造成的腐败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学术风气。我个人有几点体会想和大家分享:
1.作学问与耍学问根本不同
作学问需要实事求是,追求基本理论、基本概念清楚,坚持真理,是非分明。而耍学问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甚者剽窃或偷换概念。我崇尚作学问,我蔑视耍学问。
2. 善于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的基础是尊重及汲取前人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说话做事要注重证据。我觉得,一个人一辈子都在选择之中,要坚持对的,改正错的。
3. 虚心听取不同意见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或几重性,有时候甚至没有对错之分。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
4. 学习是无止境的
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同时要不断深入接受继续医学教育。
5.认真最重要
认真是解决一切问题、克服一切困难的前提。
工作环境与学校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作为工作人员和作为学生的身份是不同的。我的原则是,对人对事心怀坦荡,不隐瞒自己观点。但是,不能做别人的主,就管好自己:别人爱怎么干就怎么干,自己该怎么干就怎么干。
主持人:您所认识的协和精神是什么?
万教授:2012年在协和校友会成立大会上有一项是研讨协和精神。协和的学风及师长的教育、榜样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终生的志向及行动。但究竟什么是协和精神?
我认为,协和精神不是几个词组成的口号就能概括的。其放在首位的目的是:治病救人。先要诊断清楚、再决定治疗策略。在此明确目的的感召下,努力学习、勇于实践、谦虚谨慎、实事求是,要求自己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充满信心坚持真理,即认为正确的一定坚持,认识到错误要毫不犹豫地承认、改正。
主持人: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感谢万教授的参与,希望大家能从中引发思考,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