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debriefing

您的位置: 首页 > 项目进展 >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中国网》:探访协和抗战老兵(健康长城发起)

返回列表 发布日期:2017.08.31

       92岁高龄,精神矍铄的董炳琨是一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时代同行者”。1939年,在贺龙将军率领的八路军120师医助训练班接受医护知识训练后,董老开始了长达19年的军医生涯,救治了数不清的战士。

     时代促我去参军

  坐在位于北京延庆的家中,董炳琨回忆着过去。他告诉本网记者,当时,日本人侵入中国,年轻人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抗日,另一条是当顺民。对于他们来说,当顺民是肯定不愿意的,加上从小接受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他们选择了参军。

  “我参加医疗工作也是个机遇问题,”董炳琨说,“结合八路军的组织情况和作战方式,加上当时贺龙将军率领的八路军120师就驻扎在家乡的附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我的父亲决定自己的儿子加入120师,恰逢此时120师开设了医助训练班,我便接受了医护知识训练,成为一名战争中的医护工作者。”

  贺龙将军的“不放弃”

  在参加医疗工作的过程中,董炳琨常听部队里的战士和同事讲起贺龙将军的故事。他回忆,贺龙将军在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也深受群众们的爱戴,乡亲们都说贺龙是“火龙”。

  贺龙将军十分重视战地的医疗工作,他积极要求上级部门拨款修建战地医院,对伤病士兵十分关心。董炳琨忆起一件事:“当时,有一名士兵受了重伤,需要进行特定的手术治疗,而120师医院的医疗条件有限,手术无法进行,只有送至北平协和医院才能得到医治,然而,当时的北平已成为沦陷区,将伤员送到协和医院治疗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内阁便一直酝酿着要扩大入侵范围,而蒋介石却仍然坚持不主动开战的方针,并派当时驻守北京的国民党将领宋哲元与日军进行谈判,受日军“现地解决不扩大”烟幕的迷惑,宋哲元一直按兵不动,声称自己主张和平。可另一方面,日军正暗地里为进一步入侵的计划集结兵马与筹备军需,直至7月27日,日军已全面进攻北平,宋哲明才猛然醒悟,但此时还击为时已晚,他在29日凌晨撤出了北平,至此,北平已完全沦陷。

  在如此艰难的困境中,运送伤员到北平实在是难上加难,但贺龙将军没有就此放弃治疗那名士兵,他下令几名士兵和医护人员乔装打扮,一路克服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将该名士兵送往北平,保住宝贵的生命。

  白求恩大夫的“认真”

  “当时,部队里还有一位十分受人爱戴的人物,那便是时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的白求恩大夫,”董炳琨说道。

  他的一位同学与白求恩一同工作过,从这位同学那里,董炳琨听到了许多白大夫的故事。他告诉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白求恩与士兵的关系非常好,他很关心士兵,特别是伤兵,白求恩大夫要求,无论行军到何处,抬伤兵的担架不许放在大街上,一旦发现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他就会大发脾气,追究把担架放在街上者的责任,不仅如此,在当时,房间数量有限,好房间更是少之又少,白求恩吩咐,好房间一定要先留给伤员。

  白求恩大夫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他要求所有的医疗器具必须整洁干净,即使是看到一个镊子不干净,他也会很生气。“从这些小细节可见白求恩大夫对医疗工作的严肃认真,”董老一面回忆,一面肯定地点了点头。

  90多年过去了,回顾过往的战争岁月,董炳琨告诫当代年轻人:“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日子,要有坚强的意志,要对未来有信心!”

  生于军阀时代、长于抗战时代、退休于和平年代,这是董炳琨一生的写照。战争年代磨练的意志和积累的工作经验让他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受益匪浅,如今暮年已至,他希望下一代的年轻人立志要做一个正派、问心无愧的人。(实习记者 吴锦霞)


Important dynamic

《中国网》:探访协和抗战老兵(健康长城发起)

发布日期:2017.08.31

       92岁高龄,精神矍铄的董炳琨是一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时代同行者”。1939年,在贺龙将军率领的八路军120师医助训练班接受医护知识训练后,董老开始了长达19年的军医生涯,救治了数不清的战士。

     时代促我去参军

  坐在位于北京延庆的家中,董炳琨回忆着过去。他告诉本网记者,当时,日本人侵入中国,年轻人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是抗日,另一条是当顺民。对于他们来说,当顺民是肯定不愿意的,加上从小接受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他们选择了参军。

  “我参加医疗工作也是个机遇问题,”董炳琨说,“结合八路军的组织情况和作战方式,加上当时贺龙将军率领的八路军120师就驻扎在家乡的附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我的父亲决定自己的儿子加入120师,恰逢此时120师开设了医助训练班,我便接受了医护知识训练,成为一名战争中的医护工作者。”

  贺龙将军的“不放弃”

  在参加医疗工作的过程中,董炳琨常听部队里的战士和同事讲起贺龙将军的故事。他回忆,贺龙将军在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也深受群众们的爱戴,乡亲们都说贺龙是“火龙”。

  贺龙将军十分重视战地的医疗工作,他积极要求上级部门拨款修建战地医院,对伤病士兵十分关心。董炳琨忆起一件事:“当时,有一名士兵受了重伤,需要进行特定的手术治疗,而120师医院的医疗条件有限,手术无法进行,只有送至北平协和医院才能得到医治,然而,当时的北平已成为沦陷区,将伤员送到协和医院治疗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内阁便一直酝酿着要扩大入侵范围,而蒋介石却仍然坚持不主动开战的方针,并派当时驻守北京的国民党将领宋哲元与日军进行谈判,受日军“现地解决不扩大”烟幕的迷惑,宋哲元一直按兵不动,声称自己主张和平。可另一方面,日军正暗地里为进一步入侵的计划集结兵马与筹备军需,直至7月27日,日军已全面进攻北平,宋哲明才猛然醒悟,但此时还击为时已晚,他在29日凌晨撤出了北平,至此,北平已完全沦陷。

  在如此艰难的困境中,运送伤员到北平实在是难上加难,但贺龙将军没有就此放弃治疗那名士兵,他下令几名士兵和医护人员乔装打扮,一路克服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将该名士兵送往北平,保住宝贵的生命。

  白求恩大夫的“认真”

  “当时,部队里还有一位十分受人爱戴的人物,那便是时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的白求恩大夫,”董炳琨说道。

  他的一位同学与白求恩一同工作过,从这位同学那里,董炳琨听到了许多白大夫的故事。他告诉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白求恩与士兵的关系非常好,他很关心士兵,特别是伤兵,白求恩大夫要求,无论行军到何处,抬伤兵的担架不许放在大街上,一旦发现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他就会大发脾气,追究把担架放在街上者的责任,不仅如此,在当时,房间数量有限,好房间更是少之又少,白求恩吩咐,好房间一定要先留给伤员。

  白求恩大夫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他要求所有的医疗器具必须整洁干净,即使是看到一个镊子不干净,他也会很生气。“从这些小细节可见白求恩大夫对医疗工作的严肃认真,”董老一面回忆,一面肯定地点了点头。

  90多年过去了,回顾过往的战争岁月,董炳琨告诫当代年轻人:“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日子,要有坚强的意志,要对未来有信心!”

  生于军阀时代、长于抗战时代、退休于和平年代,这是董炳琨一生的写照。战争年代磨练的意志和积累的工作经验让他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受益匪浅,如今暮年已至,他希望下一代的年轻人立志要做一个正派、问心无愧的人。(实习记者 吴锦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