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实录|刘力生老师:与高血压防控的不解之缘
返回列表 发布日期:2023.05.18
探访实录|刘力生老师:与高血压防控的不解之缘
与高血压防控的不解之缘
刘力生,女,1928年生,195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后在协和医院、阜外医院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和副教授。1980年赴美国伯明翰阿拉巴马大学从事心血管病博士后研究,回国后曾任阜外医院教授、内科主任、副院长等职务。曾任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中华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成员,国际华人心脏网络委员会主席,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亚太高血压学会主席,世界卫生组织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病研究执行委员会共同主席,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副主任等。现任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所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荣获国际高血压学会罗伯特·蒂格斯泰特终身成就奖、全球心血管健康杰出贡献奖。
探访实录
2023年3月15日上午9点,当我们到达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时,鲐背之年的刘力生老师早已在会议室桌前静静等待着我们的到来。精神矍铄、平易近人是刘力生老师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她热情邀请我们坐下,亲切地询问我们每个人的院所与专业,听到“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等曾经岁月留下痕迹的地方时,她的眼眸仿佛开始波动,心中记忆的某个大门已悄悄敞开,为我们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中国高血压联盟的办公处,位于北京五棵松
成长背景—历史的印记 刘力生老师儿时的求学经历是在一片战争炮声中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发展的血泪史。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起点。当时年仅9岁的刘老师还在南京念小学三年级,为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和父母乘坐“民生轮”先后到苏北如皋、江西庐山,后又辗转湖北武汉、四川、重庆等地,沿途目睹了营养不良的“大肚子小孩”、飘着死尸的运河等等惨象,而且在庐山避居时还听闻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这一辈子,我都不可能忘记的”,讲到这时刘力生老师停顿了一下,眼中泛着泪花,“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日军从1938年开始“重庆大轰炸”时,刘力生老师在炮声中念着高小,甚至一段时间只能靠父亲传授或自学。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刘老师凭借着自身执着与勤奋,于1940年如愿考入重庆南开中学。刘力生老师求学时期目睹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家经历的巨大磨难、人民遭受的巨大损失。所有这些在青年时就刻在骨子里的经历都为刘老师未来坚定为国家卫生事业无私奉献埋下了种子。
求学经历—青年的磨练 刘力生老师的父亲是老协和的毕业生,耳濡目染,学医是刘力生老师从小的理想,父亲也鼓励她一定要进入协和。1946年中学毕业的刘力生老师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在这里学习了医学基础学科,以及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刘力生老师尤其强调心理学的重要性,“医疗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疾病应当以生物医学研究,但是病人也是社会上的人,所以你不能把病人就叫作‘8’号床、‘5’号床,这是对病人不尊重的,所以现在医学生一定要学心理学”。 1949年,刘老师考入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后在协和医院内科任职。1956年,吴英恺教授受任到黑山扈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科医院(阜外医院前身)时,朱贵卿教授带领刘力生老师和罗慰慈教授、赵宗友教授、罗秉坤教授到黑山扈开展内科临床工作,同时还学习基础科学研究。“老师的这种培养原则是正确的,医学生除了搞临床以外应该懂得一点研究,这样才是‘From bench to bedside’”。得知梧桐会也拜访过罗慰慈教授时,刘老师十分高兴,询问起罗教授的身体情况,老师们之间的那份温暖的情谊,仿佛将我们带回了他们一同学习、一同奋斗的年代。
刘老师日常的办公地点
1958年,刘力生老师在国家的号召下开始学习中医,先后在广安门中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南京中医学院学习。尽管西医背景的刘老师坦言不太习惯中医的思路,但是仍然跟随老师们努力吸收针灸与草药的理念,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也让刘老师在之后的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融汇中西医医学知识。结束中医的学习回到阜外医院后,刘老师开始师从黄宛教授学习心内科,打下了坚实的心内科临床基础。 1964年,国家号召医生从城市到基层去,刘力生老师在分配下随医疗队前往大别山。当年,大别山的基层人民收入很低,医疗条件十分贫瘠,在流行性脑膜炎肆虐的冬天,当地的孩子只有裹一件破棉袄抵御寒冬。有时父母早上出去种田,晚上回来时孩子就已死亡,而且当年由于旧法接生容易造成破伤风感染,出生的十几个孩子只能活一个。刚下火车,刘老师就看到一个倒在地上的孩子,她立即采用人工呼吸,最终将孩子从死神手中救回。回顾这段在基层的经历,刘老师说“下基层十分必要,可以让你真正贴切地了解基层医疗的情况”,之前学习的中医针灸在基层也起了很大作用。基层医疗卫生条件中种种亟需改善之处也坚定了刘老师要在医学领域为中国广大基层患者做出一份贡献的决心。 高血压研究—公卫的精神 1969年,高血压研究项目与刘力生老师相遇了。刘老师作为小队长,带领12个人的协作组进驻首钢开展“社区高血压防治”工作,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年时间测量了一万多名工人血压后,发现高血压患病率竟达到11.7%,于是专家组成立心血管病防治组,对高血压工人建立三级防治网并进行分级管理。经过10年的跟踪随访,71%的服药工人的血压得到控制,并于1982年在世界卫生组织会议上公布了首钢高血压管理5年和10年的随访结果,被称赞为“首钢模式”。这是中国首个高血压防治网络,在基层防治高血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并在国内推广。
高血压联盟的协作中心遍布中华大地
但是,在众所周知的成就之外,刘力生老师还强调了在首钢期间一个偶然的发现:当时很多工人都说脖子发硬,在讨论后药研所的雷海鹏教授想到《伤寒论》的太阳病项背强术术“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猜想葛根是否会有好处呢?于是老师们就将葛根切成三钱一包给工人用,果真有疗效,后来动物实验也发现葛根中提取的葛根素和葛根黄酮等具有脑血管保护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时的中医和西医均不承认这种药物,药厂也不支持这样的研究。没有继续葛根向临床的转化,刘老师感到非常可惜。“医生的观点不能狭隘和固步自封,你们的眼界要更宽广一些。” 国际舞台—中国的声音 20世纪90年代,在刘力生老师的争取下与德国D. Ganten教授合作建立了中德联合实验室,并从那时起就开始收集与保存患者的血标本。在当时收集生物样本尚未收到重视的时期,很多医院连保存样本的冷库都没有,且德方的经费支持也没能完全到位。但在种种困难下,刘老师坚持先让实验室建成运行。“如果想做临床研究项目,一定要建成临床样本齐全的样本库。”现在,我国大多医院、研究所都有成熟的样本库,回望当年,刘老师的观点极具前瞻性。目前,高血压研究所已具有130多万份样本的样本库。而这一个个标本,一份份患者的资料名单都是以刘力生老师为代表的医学科学家团队们三十年来为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一点一点积累而成的。 1984年世界高血压联盟成立,我国于1989年正式加入。“这是临床医生认识飞跃的一个标志,对于高血压这样一个病,坐在门诊等病人是不行的,医生得到基层把病人找出来,等到他来看病的时候,很可能已经发生并发症或者来不及了!”。2006年刘力生老师担任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并于2009年获得连任,推动全球高血压防控事业的稳步发展。曾经,有理事会成员因资金问题提出世界高血压联盟应合并到欧洲高血压协会,但刘老师认为世界高血压联盟应该坚持自己的任务与主攻方向,并得到其他理事的支持,最终得以将世界高血压联盟保留。在任期间,刘力生老师主持完成了Syst-China,CCS-1,PATs,FEVER,CHIEF,CHINOM等多项重要临床研究。让刘老师印象深刻的还有任职期间一直支持的“非洲医生讲习班培训”项目,“在非洲要做更多的事情是很难的,但我们将这个项目一直维持了下来”。 结语: 一辈子研究高血压,还想再往里头看看 尽管早已达到退休年龄,但刘力生老师心中始终惦记着中国与世界的高血压防控状况,一直在为中国高血压防治事业在奔波着。“2030健康中国”规划纲要中要求重大慢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下降30%,“这谈何容易,我们不能交白卷啊”。“四个影响GDP可持续增长的慢性病中心血管疾病占其中死亡率比率接近一半,而心血管疾病中最方便控制的就是高血压,所以控制血压是一个降低心血管死亡率乃至提升人口卫生健康的突破口”。2017年,刘力生老师团队在河南开始了HEARTS项目。HEARTS 研究是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项目之一,经过多次开会调整方案后终于落地河南。为了符合基层医疗情况,研究团队将临床指南做成“大字报”形式以便于规范化基层医疗程序,并开展基层医生培训,落实指南“最后一公里”。如今,HEARTS项目已有92个县的849个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为基层医疗机构高血压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刘老师继续在为国家健康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探访者感言 德高望重的刘力生老师一开始并未向我们高谈医学的成就与发展,而是从历史出发来教导与培育我们青年一代的基本的人格素养和爱国精神。这一刻,她就像长辈一样向我们细细诉说着那一段抗日战争的回忆,时常抬头凝思。从她双手与额头的皱纹中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感,从她轻柔却有力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现代青年人应当肩负的责任与担当,在那一刻,我感觉她不仅仅是一个医学巨匠,更是饱含家国情怀,苟利社稷,生死以之的亲切长辈。我们年轻一代应该多承担,多经历磨练,为医学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杨乔西 上学期产生了探访刘力生教授的想法,试着给刘教授发邮件,竟很快得到了教授的回复。可惜后来因为疫情没成行,今天终于拜访了刘教授,感到特别荣幸! 我们按约定时间到达时,刘教授已在办公室中等待我们。她亲切友好地询问了大家的专业和年级,回答我们的问题时思维非常活跃。她向我们叙述了她早年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中国高血压防治研究的先驱的成长历程。在她的叙述中,我看到老一辈医学家们求学过程中的艰辛以及时代与个人努力的重要性。刘教授真的是把一生献给了高血压防控事业,95岁的她至今仍然奔走在高血压防控的第一线,实在让人钦佩!与老一辈们当时的筚路蓝缕相比,我们如今拥有的时代和条件实在好得太多,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珍惜呢? 非常感恩有机会与一直敬仰的专业前辈交流,衷心祝愿刘老师身体健康,平安喜乐! ——王江水 走进高血压联盟的会议室时,很难想象这是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刘老师看起来精神焕发、思维流利,但当她开始从抗日战争的爆发开始叙述自己的过去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和生命的可贵。从战争时期的辗转到时代动荡下的医学实践,再到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智慧,刘老师的经历值得每一位医学的后辈的聆听。 最近的临床课程经常提到三级预防,最重要的预防就是从病因开始,这正好应对了刘老师的“医生得到基层把病人找出来”的理念。中国从上世纪到现在的高血压一直都是一个影响广泛的问题,在探访前,我才了解到中国现在也有两亿多人都处于高血压。而心血管疾病现在还处于死亡原因的榜首,由此可见,在基层继续推动高血压的防治与高血压病例的记录,一直意义重大。高血压基层防治网络、高血压样本库、中国高血压联盟,这些医生开展工作和交流的基础的建设,大多都有刘老师的参与。 在谈到未来时,刘老师谈到WHO与“健康中国”的目标,仍然忧心忡忡,但同时也眼中充满了斗志。我从这次访谈中看到一个人一生做一件事的坚定,也看到了医者以天下健康为己任的理想。 ——黄康平 山重水复疑无路 和刘力生老教授聊了快一个时辰,从重庆的南开中学到再过三峡时不见旧时景,从淞沪会战到上山下乡,从中西医结合到高血压联盟。口述中的一些人和事,有些现已时过境迁、无从考证,却让我仿佛回到了去年重温《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时的那个夏天。厚重的历史感和宿命感,真真切切得落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而我们有幸窥见一角。是怀有遗憾的远征军报名,是亦师亦友的杨敏如教授,也是坎坷的求学与职业探索,但终归得一句“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隔裤子打青霉素 提到基层,营养不良性腹水的儿童、早早等在村口闹牙疼的病人、十胎九死的新生儿破伤风……期间,刘老多次提到针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反复强调“最后一公里”落实的艰难不易。虽然现在基层卫生条件已经发生天翻地覆地转变,但就单拿高血压来说,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依然不达标。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有时候看着患动脉瘤的病人高压还160多,问按时吃药了没,平时检测血压没,好多时候都没当回事。经济发展了,百姓知道来大城市看病住院,但意识却没有提到相应的高度,这中间的鸿沟需要我们这些年轻医生去慢慢弥补。至少,病人来门诊了也常规给他们测个血压。 ——屠妍霞
刘老师与梧桐成员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