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debriefing

您的位置: 首页 > 项目进展 > 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探访实录 | 张孔来老师:钻研艾滋防治,心系公共卫生

返回列表 发布日期:2024.09.04

探访实录 | 张孔来老师:钻研艾滋防治,心系公共卫生

协和梧桐会   2024年03月08日   北京 

穿过狭长的走廊,不起眼的台阶下面一扇门虚掩着,张孔来老师静立在门口,远远地看见我们便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时值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没等我们坐下,张老师便把早已准备好的元宵端到了我们面前。热乎乎的元宵,配着醇香的咖啡,氤氲着轻松和温暖的环境里,回忆的匣子缓缓打开,我们的思绪也随着张老师生动的讲述在时空中徜徉…

探访场景


 提起和艾滋病结缘的原因,张孔来老师莞尔一笑:“我开始做艾滋病完全是源于一个偶然得到的机会,当时我什么也不懂。” 张老师的回答着实让在座的我们大吃一惊,怎么会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因,难道真的是机缘巧合?原来,这一切都得从 90 年代卫生部召开的一次工作大会说起。

      1990 年,卫生部邀请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给各省卫生厅的厅长局长普及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张孔来老师作为我国第一批赴美交流访学的学者,有着较高的英语水平,卫生部便邀请张孔来老师参会。虽然会议内容是一个自己从未涉猎的领域,但张孔来老师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就欣然接受了卫生部的邀请。会议中,不凑巧的是,在场的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困惑,场面一度陷入尴尬。为了使会议顺利进行下去,张孔来老师受邀接下了后续的翻译任务。会议圆满结束后,国内的与会领导及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给予张孔来老师一致的认可,以为张老师是艾滋病方面的 “专家”。会议结束后,世卫组织提出帮助中国建立一个有关防治艾滋病的中长期规划,张老师应邀参加并承担了国内和世卫组织专家间的桥梁作用。随后世卫组织又在济南举办了一个由防疫站流行病学医生、教育部、公安部、共青团、妇联、工会、全国总工会等 60 人组成的‘研究艾滋病和社会行为关系’的学习班,与会人员在世卫专家的启示下,成立了以社会行为为切入点的艾滋病预防宣传的群众性组织 ——“中国艾滋病工作网络”(China AIDS Network, CAN),张老师被推举为该艾滋病工作网络的主任。

       90 年至今,三十载时光,我国国人的社会行为和艾滋病之间关系的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慢慢发展起来的。在艾滋病问题的研究上,张孔来老师始终秉持着这样的观点:我们要抗争的是艾滋病毒,而不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对后者我们只应该提供教育和帮助

张老师与同学们交流



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访问学者身份的由来


谈起那段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访问学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公共卫生学院访学的经历, 张老师说自己的这个 “访问学者” 身份的由来起因于流行病统计课的一次考试。1979 年年初,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CLA)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Dr.Lester Breslow(De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作为首位来中国访问的美国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应邀访问了北京医学院及做专业演讲。自解放后至 1954 年北京医学院在教学中已停止了一切外语词汇的运用,就连药理学中的药名都全用汉语代替;所以,当陪同前来的卫生部外事局干部声称 “没有翻译人员陪同” 时,学校遇上了难题。在此紧急情况下,学校领导和同事们把目光聚焦在张孔来老师身上 —— 希望他来为美国教授的演讲来做翻译。虽然张孔来老师在大学期间从未学过英语,但是得益于自幼父母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和辅导,且本身对英语较强的语感,使翻译顺利完成和得到认可。

       之后不久,国家开始派送人员出国留学。张老师顺利完成了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项目的考试,在先后申请英国牛津、剑桥大学无果的情况下,张老师想到了 UCLA 公共卫生学院的 Breslow 院长并在他的相助下被接受为公共卫生硕士(MPH)学生。时值中美刚刚恢复外交关系的 1979 年,出国手续十分复杂,在卫生部外事局的帮助下,张老师终于在 45 岁生日的当天、在 UCLA 已经开课两周后,顺利抵达美国,成为 UCLA 当时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报到的首日,公共卫生学院已经结束了两周的新课、正在进行生物统计学对前两周授课内容的考试。由于在国内完全缺少系统的专业英语学习,这第一次的考试对张老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 在 27 分为 A、19 分以上为 B 水准的考试中,他连蒙带猜地只拿到了 18 分的 C 成绩水平。由于过度紧张的压力,张老师当晚便突发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随后张老师自觉明智的选择是:放弃攻读学位,转成访问学者。

       最终, 张老师仍留在了 UCLA 继续以访学学者身份在美国共停留了 1 年 10 个月后,提前了两个月回到了北京医学院,继续致力于教学工作。


张孔来老师的照片


儿童基金会的建立


回国后,由于健康状况欠佳,加上每天往返各 70 分钟骑自行车去北京医学院的通勤,已经让张孔来老师有些吃不消了。此时,北京协和医学院已复校,但作为八年制医学生必修课程的流行病学仅有一位何观清教授。在急需重建教研室的情况下,协和校领导和何教授希望张孔来老师加盟,也因为张老师在文革前曾旁听过协和何教授的讲课内容且认可协和的教学方式。张老师自然愿意去离家只有 25 分钟路程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教,遂向北医校方表达了去协和工作的意愿。几经周折,北京医学院的党委书记彭瑞聪最后表态:“北京医学院在解放初期,教授公共卫生学的老师都是协和帮忙培训的,现在协和需要我们的支持,我们理应回报。” 如是,在 1983 年春,张孔来老师被调来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教并协助重建流行病学教研室。

       到协和不久,张孔来老师就接到了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 为一场学术报告会议做翻译。演讲者 James Grant 本人于 1930 年代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其父 John Grant (兰安生) 在协和任教并组建了公共卫生科室。James 时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主任,表示了来北京协和医学院访问的意愿,协和医学院校方也借机授予了他 “荣誉博士” 称号并随后请他作学术报告,由张孔来老师作翻译。在距离报告会开始还有 15 分钟的时候,张老师才看到演讲文稿且对其中一些生僻的专业词汇和难懂的英语句子结构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好在张老师并不怯场(按他自己的话是个 “厚脸皮” 的人)。演讲过程中,张老师在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积极寻求台下听众的帮助和互动,最后,在其乐融融、皆大欢喜的气氛中顺利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会后,James Grant 在与协和领导会谈时表示儿童基金会有意提供经费支持中国重新恢复在文革时期遭到大面积破坏的妇幼卫生系统,且希望此项目由担任报告会翻译的张孔来教授主持。从此,张老师在协和医学院具有了一定名声,被基础所的同事们戏称为 “张老板”。儿童基金会的大笔资金,在全国范围开展的重建妇幼卫生系统的培训中,为重建妇幼卫生体系贡献了力量

张孔来老师书写寄语





探访者感言





孙弘艺

在和张老师相伴的半天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部分是张老师谈及自己和艾滋病社会行为研究结缘的原因 — 一次会议翻译的经历,如此简单!但是我想,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原因,背后不仅是张老师多年知识和素养的沉淀,更是张老师愿意不断尝试新事物,不断拓宽自我的精神。正如谈及自己在语言学习上的经历时,张老师说 “我想我在语言上有些天赋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我喜欢问,遇到听不懂的地方我就问。” 问、探索、再到深耕,就像站在一座很高的山头时,下山,再去攀登另外一座山。作为一名大一学生,在医学的大千世界面前,未来还有太多精彩的内容值得挖掘,值得深入。永远保持热情,哪怕是参与一场全新领域的会议,哪怕是一次志愿或翻译的机会。向未知的地方勇敢迈进,一步,或许潜藏着一个机会。



孟禹呈

听张老师讲过去的经历,发现张老师不仅在专业领域上非常有天赋,也能从容的面对困难,张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也尽职尽责,九旬的年纪仍继续讲课。回顾我自己的经历发现我可以短时间内努力一下,但是好像没有贯穿职业生涯的坚持,有一些规划,但是不多,很多不能贯彻下去。张老师让我感受到一种平静的力量,让我在面对接下来的困难时多一份坚持。



董怡君

每次探访带给我最深感触的除了老师们丰富的人生故事外,往往是那些在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中,蕴含的老师为人处事的道理,只有亲身交流过后才能感悟到。2 月 24 日正值元宵佳节,张孔来老师为我们准备了煮好的元宵、咖啡、水果和糕点,热情的招呼我们。张老师的语言天赋极高,先是询问了我们每个人来自哪里,用方言讲了幽默的小故事,一下就让气氛轻松欢乐起来。在张老师分享的每个故事背后,都离不开他这般的待人真诚、他的幽默和谦虚,我想这也是张老师在人生中数次获得并且把握机遇的重要原因。另外,我猜张老师一定是能同全年龄段的人都相处融洽的,从不吝惜对年轻人的关照和喜爱,还虚心请教我们当下的网络热点,亦师亦友用来形容张老师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张英杰

通过探访交流,我对张孔来老师感到无比敬佩和感慨。张孔来老师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的贡献和他作为一位教育者的奉献精神让人深受启发。

我们了解到张孔来老师最初接触艾滋病是出于偶然,并且当时他对这个领域一无所知。然而,他勇敢地接受了卫生部的邀请,并承担起了翻译的责任。正是这次机缘巧合,使得张孔来老师成为了中国艾滋病防治领域的专家,并且参与了中国艾滋病工作网络的建立。他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有时候一次意外的机会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我们应该敢于接受挑战并抓住机遇。

此外,张孔来老师作为中国第一批访问学者在美国攻读公共卫生学位的经历也让人印象深刻。尽管起初他在英语考试中遭遇了困难,但凭借超常的语感和努力学习,他成功地成为了一名访问学者,进一步扩展了自己的知识和视野。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努力奋斗,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我被张孔来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所深深感动。即使身体状况不佳,他仍然坚持骑自行车 70 分钟去教书,为了更好地支持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发展。他的无私和奉献精神是一种榜样,提醒我在自己的领域中,无论是教育还是其他事业,都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支持和推动进步。




黄筱烜

探访张孔来老师的过程中,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张老师亲自煮了汤圆、煮了咖啡、泡了茶,还准备了丰盛的小点心和水果。在其中,不仅能看出张老师对我们晚辈的关心,也更是体现出老师日常对生活的热爱。张老师虽然已经年迈,却仍然站如钟、声如松。访谈过程中,老师的故事清晰生动感人,还幽默地插入了一些笑话。老师对语言的热爱也深深地鼓舞了我。老师所说的流利地道的英语和各地方言,既是书香家庭的影响,又是老师好学精神的体现。总而言之,我十分庆幸有这样的访谈机会,让我认识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



录音整理黄筱烜

文案|孙弘艺

摄影|孟禹呈

排版|梁路羚 刘雨琳

审核|张孔来老师 张馨鹤










































Important dynamic

探访实录 | 张孔来老师:钻研艾滋防治,心系公共卫生

发布日期:2024.09.04

探访实录 | 张孔来老师:钻研艾滋防治,心系公共卫生

协和梧桐会   2024年03月08日   北京 

穿过狭长的走廊,不起眼的台阶下面一扇门虚掩着,张孔来老师静立在门口,远远地看见我们便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时值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没等我们坐下,张老师便把早已准备好的元宵端到了我们面前。热乎乎的元宵,配着醇香的咖啡,氤氲着轻松和温暖的环境里,回忆的匣子缓缓打开,我们的思绪也随着张老师生动的讲述在时空中徜徉…

探访场景


 提起和艾滋病结缘的原因,张孔来老师莞尔一笑:“我开始做艾滋病完全是源于一个偶然得到的机会,当时我什么也不懂。” 张老师的回答着实让在座的我们大吃一惊,怎么会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因,难道真的是机缘巧合?原来,这一切都得从 90 年代卫生部召开的一次工作大会说起。

      1990 年,卫生部邀请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给各省卫生厅的厅长局长普及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张孔来老师作为我国第一批赴美交流访学的学者,有着较高的英语水平,卫生部便邀请张孔来老师参会。虽然会议内容是一个自己从未涉猎的领域,但张孔来老师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就欣然接受了卫生部的邀请。会议中,不凑巧的是,在场的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困惑,场面一度陷入尴尬。为了使会议顺利进行下去,张孔来老师受邀接下了后续的翻译任务。会议圆满结束后,国内的与会领导及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给予张孔来老师一致的认可,以为张老师是艾滋病方面的 “专家”。会议结束后,世卫组织提出帮助中国建立一个有关防治艾滋病的中长期规划,张老师应邀参加并承担了国内和世卫组织专家间的桥梁作用。随后世卫组织又在济南举办了一个由防疫站流行病学医生、教育部、公安部、共青团、妇联、工会、全国总工会等 60 人组成的‘研究艾滋病和社会行为关系’的学习班,与会人员在世卫专家的启示下,成立了以社会行为为切入点的艾滋病预防宣传的群众性组织 ——“中国艾滋病工作网络”(China AIDS Network, CAN),张老师被推举为该艾滋病工作网络的主任。

       90 年至今,三十载时光,我国国人的社会行为和艾滋病之间关系的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慢慢发展起来的。在艾滋病问题的研究上,张孔来老师始终秉持着这样的观点:我们要抗争的是艾滋病毒,而不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对后者我们只应该提供教育和帮助

张老师与同学们交流



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访问学者身份的由来


谈起那段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访问学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公共卫生学院访学的经历, 张老师说自己的这个 “访问学者” 身份的由来起因于流行病统计课的一次考试。1979 年年初,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UCLA)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Dr.Lester Breslow(De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作为首位来中国访问的美国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应邀访问了北京医学院及做专业演讲。自解放后至 1954 年北京医学院在教学中已停止了一切外语词汇的运用,就连药理学中的药名都全用汉语代替;所以,当陪同前来的卫生部外事局干部声称 “没有翻译人员陪同” 时,学校遇上了难题。在此紧急情况下,学校领导和同事们把目光聚焦在张孔来老师身上 —— 希望他来为美国教授的演讲来做翻译。虽然张孔来老师在大学期间从未学过英语,但是得益于自幼父母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和辅导,且本身对英语较强的语感,使翻译顺利完成和得到认可。

       之后不久,国家开始派送人员出国留学。张老师顺利完成了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项目的考试,在先后申请英国牛津、剑桥大学无果的情况下,张老师想到了 UCLA 公共卫生学院的 Breslow 院长并在他的相助下被接受为公共卫生硕士(MPH)学生。时值中美刚刚恢复外交关系的 1979 年,出国手续十分复杂,在卫生部外事局的帮助下,张老师终于在 45 岁生日的当天、在 UCLA 已经开课两周后,顺利抵达美国,成为 UCLA 当时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报到的首日,公共卫生学院已经结束了两周的新课、正在进行生物统计学对前两周授课内容的考试。由于在国内完全缺少系统的专业英语学习,这第一次的考试对张老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 在 27 分为 A、19 分以上为 B 水准的考试中,他连蒙带猜地只拿到了 18 分的 C 成绩水平。由于过度紧张的压力,张老师当晚便突发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随后张老师自觉明智的选择是:放弃攻读学位,转成访问学者。

       最终, 张老师仍留在了 UCLA 继续以访学学者身份在美国共停留了 1 年 10 个月后,提前了两个月回到了北京医学院,继续致力于教学工作。


张孔来老师的照片


儿童基金会的建立


回国后,由于健康状况欠佳,加上每天往返各 70 分钟骑自行车去北京医学院的通勤,已经让张孔来老师有些吃不消了。此时,北京协和医学院已复校,但作为八年制医学生必修课程的流行病学仅有一位何观清教授。在急需重建教研室的情况下,协和校领导和何教授希望张孔来老师加盟,也因为张老师在文革前曾旁听过协和何教授的讲课内容且认可协和的教学方式。张老师自然愿意去离家只有 25 分钟路程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教,遂向北医校方表达了去协和工作的意愿。几经周折,北京医学院的党委书记彭瑞聪最后表态:“北京医学院在解放初期,教授公共卫生学的老师都是协和帮忙培训的,现在协和需要我们的支持,我们理应回报。” 如是,在 1983 年春,张孔来老师被调来北京协和医学院任教并协助重建流行病学教研室。

       到协和不久,张孔来老师就接到了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 为一场学术报告会议做翻译。演讲者 James Grant 本人于 1930 年代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其父 John Grant (兰安生) 在协和任教并组建了公共卫生科室。James 时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主任,表示了来北京协和医学院访问的意愿,协和医学院校方也借机授予了他 “荣誉博士” 称号并随后请他作学术报告,由张孔来老师作翻译。在距离报告会开始还有 15 分钟的时候,张老师才看到演讲文稿且对其中一些生僻的专业词汇和难懂的英语句子结构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好在张老师并不怯场(按他自己的话是个 “厚脸皮” 的人)。演讲过程中,张老师在遇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积极寻求台下听众的帮助和互动,最后,在其乐融融、皆大欢喜的气氛中顺利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会后,James Grant 在与协和领导会谈时表示儿童基金会有意提供经费支持中国重新恢复在文革时期遭到大面积破坏的妇幼卫生系统,且希望此项目由担任报告会翻译的张孔来教授主持。从此,张老师在协和医学院具有了一定名声,被基础所的同事们戏称为 “张老板”。儿童基金会的大笔资金,在全国范围开展的重建妇幼卫生系统的培训中,为重建妇幼卫生体系贡献了力量

张孔来老师书写寄语





探访者感言





孙弘艺

在和张老师相伴的半天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部分是张老师谈及自己和艾滋病社会行为研究结缘的原因 — 一次会议翻译的经历,如此简单!但是我想,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原因,背后不仅是张老师多年知识和素养的沉淀,更是张老师愿意不断尝试新事物,不断拓宽自我的精神。正如谈及自己在语言学习上的经历时,张老师说 “我想我在语言上有些天赋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我喜欢问,遇到听不懂的地方我就问。” 问、探索、再到深耕,就像站在一座很高的山头时,下山,再去攀登另外一座山。作为一名大一学生,在医学的大千世界面前,未来还有太多精彩的内容值得挖掘,值得深入。永远保持热情,哪怕是参与一场全新领域的会议,哪怕是一次志愿或翻译的机会。向未知的地方勇敢迈进,一步,或许潜藏着一个机会。



孟禹呈

听张老师讲过去的经历,发现张老师不仅在专业领域上非常有天赋,也能从容的面对困难,张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也尽职尽责,九旬的年纪仍继续讲课。回顾我自己的经历发现我可以短时间内努力一下,但是好像没有贯穿职业生涯的坚持,有一些规划,但是不多,很多不能贯彻下去。张老师让我感受到一种平静的力量,让我在面对接下来的困难时多一份坚持。



董怡君

每次探访带给我最深感触的除了老师们丰富的人生故事外,往往是那些在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中,蕴含的老师为人处事的道理,只有亲身交流过后才能感悟到。2 月 24 日正值元宵佳节,张孔来老师为我们准备了煮好的元宵、咖啡、水果和糕点,热情的招呼我们。张老师的语言天赋极高,先是询问了我们每个人来自哪里,用方言讲了幽默的小故事,一下就让气氛轻松欢乐起来。在张老师分享的每个故事背后,都离不开他这般的待人真诚、他的幽默和谦虚,我想这也是张老师在人生中数次获得并且把握机遇的重要原因。另外,我猜张老师一定是能同全年龄段的人都相处融洽的,从不吝惜对年轻人的关照和喜爱,还虚心请教我们当下的网络热点,亦师亦友用来形容张老师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张英杰

通过探访交流,我对张孔来老师感到无比敬佩和感慨。张孔来老师在艾滋病防治领域的贡献和他作为一位教育者的奉献精神让人深受启发。

我们了解到张孔来老师最初接触艾滋病是出于偶然,并且当时他对这个领域一无所知。然而,他勇敢地接受了卫生部的邀请,并承担起了翻译的责任。正是这次机缘巧合,使得张孔来老师成为了中国艾滋病防治领域的专家,并且参与了中国艾滋病工作网络的建立。他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有时候一次意外的机会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我们应该敢于接受挑战并抓住机遇。

此外,张孔来老师作为中国第一批访问学者在美国攻读公共卫生学位的经历也让人印象深刻。尽管起初他在英语考试中遭遇了困难,但凭借超常的语感和努力学习,他成功地成为了一名访问学者,进一步扩展了自己的知识和视野。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努力奋斗,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我被张孔来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所深深感动。即使身体状况不佳,他仍然坚持骑自行车 70 分钟去教书,为了更好地支持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发展。他的无私和奉献精神是一种榜样,提醒我在自己的领域中,无论是教育还是其他事业,都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去支持和推动进步。




黄筱烜

探访张孔来老师的过程中,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张老师亲自煮了汤圆、煮了咖啡、泡了茶,还准备了丰盛的小点心和水果。在其中,不仅能看出张老师对我们晚辈的关心,也更是体现出老师日常对生活的热爱。张老师虽然已经年迈,却仍然站如钟、声如松。访谈过程中,老师的故事清晰生动感人,还幽默地插入了一些笑话。老师对语言的热爱也深深地鼓舞了我。老师所说的流利地道的英语和各地方言,既是书香家庭的影响,又是老师好学精神的体现。总而言之,我十分庆幸有这样的访谈机会,让我认识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



录音整理黄筱烜

文案|孙弘艺

摄影|孟禹呈

排版|梁路羚 刘雨琳

审核|张孔来老师 张馨鹤










































分享到:

0.173788s